在身后,装作思考的样子,来回踱步,“那是东楚在看到灾民为了抢一粒米大打出手,遍地都是饿死的灾民,有感而发作出来的诗。”
“悯农……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!”
夫子眼前一亮,双目赤红,呼吸急促,“好诗,这又是一首佳作啊!必定如那静夜思一样千古流芳。”
听到这个评价,苏映雪的脸色稍好了一些,但怒容依然在。
她始终觉得,苏东楚不能跟着江逸风鬼混,要不然就糟蹋了作诗的天赋。
他们苏家好不容易出了个文曲星,可不能毁在江逸风手上。
这时,夫子问道:“这两日,苏东楚都是跟着你的吗?”
“嗯!”
江逸风点点头。
夫子不解问道:“苏东楚在书院三年都没有作出一首能看的诗,我想问问你,你是如何教导他的,能让他两天作出三首佳作?”
江逸风想了想,回道:“晚辈认为,教导学生要因材施教。”
夫子一愣,“何为因材施教?”
“所谓因材施教,是指师长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、个体差异出发,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话教学,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,获得最佳的发展。”
因材施教是孔圣人提出来的。
不过这个世界没有孔圣人,所以也就没有因材施教这个道理。
夫子思索了一会,“似乎有些明白了。”
“那就是还没明白。”
江逸风没给夫子面子,继续道:“举个简单的例子,虽然苏东楚有作诗天赋,但他必须亲身去感受,把他关在书院,他体会不到人间疾苦,如何能作出诗来?”
“再比如,宋远善于记住数字,能够快速记住任何数字,但让他作诗,背书就不行了,能说他一无是处吗?”
“王琨作诗不如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