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不惯官场,干脆出去游学。
如今圣君当朝,胡安国才感受到了治理地方的欢喜。
能够治理一方,让百姓安居乐业,这就是读书人的追求。
一身所学,经世致用。
这才是人生目标。
胡安国问道:“老师是怎么考虑的呢?”
杨时说道:“老夫回朝后,招讨使的身份就会卸任。招讨使不常设,接下来必定设立安抚使,负责云南路的施政。”
胡安国的呼吸,都顿时急促起来。
大宋朝地方行政体制,大体上分为路、州、府、县。
一个路有安抚使,这是负责行政体系的,只不过很多路不设立,让州府的知州知府兼任,比较重要的地方才设立安抚使。
除此外,还有转运使、提刑按察使。
转运使掌握财权,提刑按察使掌握刑狱,确保地方的运转。
实际上在大宋,就没有一家独大的官职体系。或者说,也有一家独大的,那就是皇帝,不断的集权,把地方的权利集中在手中。
说什么大宋和士大夫共天下,那都是给士大夫贴金,皇帝要处置官员,不过是一道旨意而已,政事堂的宰相根本无法反驳。
在唐朝,政事堂给地方官员安排事情,称之为堂贴。
堂贴下去,地方必须执行。
到了宋朝,政事堂不准用堂贴,只能用札子。问题是政事堂的札子安排到地方,官员不服从,原封不动送回请皇帝定夺。
皇帝敲打政事堂,让政事堂的札子要随时交给皇帝过目,才能下发。
简而言之,皇帝剥夺了政事堂的大权。
尤其在圣旨上,也有极大的变化。
唐朝的圣旨,是政事堂拟好,交给皇帝过目用印就是,送过去的定稿,已经不需要修改的,皇帝只有决策权,不能参与旨意的撰写。